姜堰三水网

标题: 姜堰方言探微(五)——治鱼、凌迟与四声别义 [打印本页]

作者: 高本汉    时间: 2020-6-21 13:58
标题: 姜堰方言探微(五)——治鱼、凌迟与四声别义
本帖最后由 高本汉 于 2020-6-21 14:01 编辑 % j$ O& O( O* p5 p$ B1 k
4 Y7 n8 ]' L  @- d
1.问题的缘起
8 `0 P0 m$ A2 f  I  _" D- |昨天我写了一个贴子,考证了姜堰话表示处理鱼的“瓷鱼”一词,认为“瓷”本字是“治”字,“治”表示处理鱼的用例很多,除了我举出的《说文解字》中“楚人谓鱼也”之外,还有晋代干宝《搜神记》“有大鱼数百头,使人之”、战国时代《晏子春秋》“……鱼鳖者也,去其腥臊而已”、三国时期康僧会《旧杂譬喻经》“遣人于市买鱼归”等等。* ^) P5 T+ B' N1 N
但坛友@一苇渡江 认为这太牵强了,可是没有说明理由。我只能推测他是认为治和“瓷”的声调不一样,所以没有关联。随后他认为这个“瓷”实际上是“迟”,和酷刑“凌迟”有关联。凌迟就是一刀一刀剐去犯人身上的肉,和刮鱼鳞的动作很像,很容易产生联想。. P9 o' N/ ^; w& U0 w
然而我们翻开上世纪九十年代编纂的《大辞海》就会发现,“治”分明收录了一个chí的念法:
2 F7 a6 n0 s% c% W8 C
; g, h; U; o3 v5 y- O2 O) w那么“治”其实是一个多音字,可以念去声zhì,也可以念阳平chí。这都是普通话的发音,chí换算到不分平翘舌的姜堰话就变成“瓷鱼”的“瓷cí”了,可见把“瓷鱼”训为“治鱼”在音、义、古文献三个方面都是合理的,有据可循的,因此我仍然坚持原来的看法,而且在深入考察之后还发现了更多的问题。
# h) F$ }& P% D2.多音字与屈折变化
* \8 ^% ]7 x$ D; j* `我们都知道外语——比如英语日语俄语都是有词形变化的,比如英语“看,look”,加上-ing变成looking,可以表示“正在看”的意思,加上-ed变成looked,可以表示“曾经看”的意思;日语的“看,miru”,变成miteiru就是“正在看”的意思,变成mita就是“曾经看,看到过”的意思。我们汉语是没有这种形态变化的。4 u: v0 S! i7 h8 b: C2 m9 M
然而,王力先生早就已经指出“中古汉语的形态表现在声调的变化上面”(见王力《汉语史稿》第三章第一节),如好念上声hǎo是形容词或副词(人/干得),念去声hào就成了动词(他很这一口,他很学);间念阴平jiān是名词,表示缝隙、空间,如房、茶水,而念jiàn就变成动词,表示使……有缝隙、有空间,所谓离他人,就是使亲密的两人之间产生缝隙;把东西隔开来,就是使两个物体产生空间。再比如骑念阳平qí是动词,如马;而念jì就是名词,如“一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杨贵妃看到骑马的人伴着扬起的红尘奔驰而来就笑了,知道有荔枝吃了。
& d4 y/ x1 @! [% }" I) W, E因此,汉语的所谓“多音字”,其中有很大一批实际上是通过词性变化而来的,和外语的动词、形容词变形是一个道理。这种现象汉语学界称作“四声别义”,通过声调的转换来区别词性。' h' h) y# K: N/ \
回到问题上来,“治”有zhì和chí两种念法,这和四声别义有关吗?答案是肯定的:zhì对应《广韵》的直之切,是形容词,表示打理好的、井井有条的,如“天下大治”,就是说国家处于打理得很好的状态;而chí对应《广韵》的直利切/直吏切(我使用的是汉典网站提供的资料,没有去查各种版本,因此把所有符合声调的反切形式都写上了),这是一个动词,表示打理、处理的意思,比如治鱼、治水、治病。可见在古代就是有这两种含义的区别的。
% `; A+ ?# a) ?% _# P5 W7 L然而,随着汉语的历史发展,这种四声别义的功能慢慢地衰落了,有一些开始相混,比如这个”治“字,“天下大治”也好,“治病”也好,统统念成一个zhì了,但要知道古代这两种用法的“治”是不同的,换算成普通话,一个应该念“天下大治zhì”,一个应该念“治chí病”。' q* o! v% i/ j7 \
那么“治鱼”的“治”是动词还是形容词呢?显然是动词了,就是“处理”的意思,换算成普通话应当念“治chí鱼”;而姜堰话是不分平翘舌的,chí念成瓷cí,这就是“瓷鱼”的渊源。2 A) M+ }/ N$ A1 Y8 N; S4 J- p( x
3.何谓“凌迟”
2 d8 u9 r3 w4 I& {2 x) o坛友@一苇渡江 认为“凌迟”的“迟”和“瓷鱼”有关联,我不同意,因为“凌迟”这个词到十、十一世纪后的辽代才出现,而发音明显和“瓷鱼”有关的“治鱼”一词在战国时期的《晏子春秋》里就有了,时代相差一千五百多年,不可能是后者借用前者,倒是反过来想,“凌迟”的“迟”本字为“治鱼”的“治”才对:“凌”即乱的意思,南北朝诗人鲍照《舞鹤赋》中就有“轻迹凌乱,浮影交横”的描写;而“治chí”表示处理,如“治chí鱼”,表示对鱼进行剐刮宰割的意思,所谓“凌治chí”就是“(像刮鱼鳞那样)乱刀把人剐成肉片”。到了辽代,北方人大概已经区分不了形容词的治zhì和动词的治chí了,都混成了zhì,和现在的普通话一样;只有个别词,如“chí鱼”还保留这一区别(现在华北一些地区仍然有chí鱼的说法),但他们只知道嘴上念“chí鱼”,并不能搞清楚这个chí是个什么字,于是就用“迟”代替,把“凌治chí”写成了“凌迟”。这就是凌迟一词的来源。! z3 U5 o3 d3 D% d& W' S4 x" V
此外,“勤俭持家”的“持家”大概也是这么乌龙来的,实际上是“勤俭治家”,“治家”者,“处理家务”也。
) _" o4 M- h/ x3 Z
作者: 正在输入……@~    时间: 2020-6-21 16:52
为什么只有处理鱼叫瓷鱼呢?处理鸡鸭鹅泥鳅黄鳝好像都不用瓷字,听到瓷鱼两个字想到的就是用刀片把鱼肚子剖开的那个动作,有的年纪大的说把什么东西剖个口子会说成瓷个口子,夏天赤脚在秧田里被瓦片或者碎碗片划破了脚也会说成被瓷了一道口子。% h/ S* _; X+ N# v0 k, D

作者: 高本汉    时间: 2020-6-21 17:58
正在输入……@~ 发表于 2020-6-21 16:52
, `7 Q( y& v' Z3 J9 j5 {为什么只有处理鱼叫瓷鱼呢?处理鸡鸭鹅泥鳅黄鳝好像都不用瓷字,听到瓷鱼两个字想到的就是用刀片把鱼肚子剖 ...

/ x* @/ X$ M& f* U9 R- y9 M岭南地区,如福建的闽方言,以及江西和两广的客家话的确可以说治鸡治羊之类(他们写成刣,念tai之类的音),这看起来是后起的用法,扩大到了鱼以外的家禽上。8 M2 ?+ j8 A5 F9 O
你要问为什么最初古代人就只说治鱼而不说治其他动物的话我就不是十分清楚了,只谈古文献的话,我的理解是鱼打荡起来某种程度上比鸡鸭羊精细一些,表皮有鳞片,内脏有苦胆,还容易被鱼刺弄破手,需要精细地处理而非单纯地屠宰。2 [! [% `; {) u4 O$ G
如果抛开古文献的话,我记得有学者认为这可能和民族语有关,如傣语、水语、侗语“死”念tai、苗瑶语中巴哼语念tei,汉语“治”从台得声,最初发音和台tai音近,不知道是不是从这些百越语言里借过来的,最后逐渐扩散到北方汉语。意思上先从“死”变成“使……死”,于是可以用于杀鱼以及屠宰鸡牛羊,然而后来靠近北方的汉语方言里“治”逐渐被汉语固有词“屠”或“杀”等取代,只有“治鱼”还保留了“使……死”的用法。而南方话,比如我第一段举出的闽方言由于地理闭塞则保留了比较完整的用法,可以用在很多动物身上,治鸡治羊什么的。那么这样一来“治鱼”里的“治”就可能是个借字,和本意“处理”关系不大。这是一种反方向的解释方法,毕竟许慎认为是“楚人”的方言,谁有兴趣可以深究一下。此外汉语的“死亡”也可以说成“殆”,关系似乎很微妙。4 x* v2 P4 Y7 r# f
最后,你说的脚上“瓷”了个口子应该是后起的,从“瓷”鱼衍生出来的用法。
作者: 知逸    时间: 2020-6-22 06:17

作者: 高本汉    时间: 2020-6-22 08:39
我突然想到,姜堰话里杀虫不就叫“治虫”吗?还有日语里杀灭、消灭就叫「退治たいじ」,说明这个“治”是有“杀死,使……死”的含义的。这是一个生僻的义项,只出现在个别几个词中。
作者: 姜堰陈总    时间: 2020-6-22 08:55
自由自在网中游 发表于 2020-6-21 19:37
8 \+ y7 F* X! X, E明天国家开设的大赌场九点三十准时开盘
% a8 n; ~5 W" i) |+ _1 M, b+ W/ x8 u
心里活活的
2 r% W+ {6 j2 s( P
准备好了吗?!




欢迎光临 姜堰三水网 (http://www.jyss.net/)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