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3年10月编就的《泰县志》——水利——里下河地区建设——湖荡开发部分写道:鲍老湖,又名鲍湖、包家湖,跨马庄、淤溪乡境,周长20里,“水清无滓与他水会而不杂。昔挈壶氏尝以此水供滴漏”。1972年为消灭血吸虫病排水灭螺,遂开垦成田。南部属淤溪乡,有耕地1929亩。北部属马庄乡。1982年退耕还渔,改建成127口精养鱼池,计1200亩。5 n7 g: O5 u6 Z2 q. D$ d
1 A2 Q) I& t% J. H
) {+ i6 E. K8 a: T1 M6 ^+ u! p据《续纂泰州志》记载:“光绪十四年夏大旱,鲍老湖北各村民众齐心协力,挑浚长槽阔丈余深八尺,引溪水以灌稻田,十九年夏旱,湖东西水槽有淤塞,农民复浚靳家潭,杨庄大河之水,其利甚溥。”
* p) C5 E( n$ z历史上,鲍老湖大多地方都是水草丰茂的湿地,最适宜麋鹿生存繁衍。2002年冬,淤溪镇马庄村民在生产过程中发现麋鹿化石;上世纪70年代,淤溪围湖垦田,在开垦鲍老湖的过程中多次发现麋鹿化石点,麋鹿角的不同生理特点证明了该地区麋鹿生存演进的状况。
' a# ]; V& S. T( {, [-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为了防治血吸虫病,在开展灭钉螺运动时,在鲍老湖中间地带曾挖掘出大型树木,最大的树段子周长竟达二米多。农民在平田整地时,也曾在鲍老湖周边挖出不少水井、砖头瓦砾;在三垛村的田里,还挖出一块石碑,上面刻有“戴家庄”三个字,这无疑是一座淹没了的村庄;这些都是曾经消失的人类文明的标志,很多民间传说也证明了在鲍老湖地区历史上曾经有人类居住!" i8 }6 B4 p A4 u+ @: @2 |3 y
南宋绍熙五年(1194 年)至清咸丰五年(1855 年),黄河夺淮期间,黄水侵泗夺淮,使淮河下游直接入海的河道逐步淤高为“地上河”,使淮河失去通畅的入海尾闾,广大淮北平原水系被破坏,排水无出路,洪水泛滥,大量泥沙沉积。也许鲍老湖地下的文明就与黄河的夺淮洪水有关,鲍老湖东北方向吉家庄曾经的地下发现也是一个佐证。2 Y+ X4 n( p/ |$ G3 C) G) O4 ^
文字记载以及众多口口相传的故事已经为我们展现出了一幅关于古老鲍老湖的历史画卷,作为祖先曾经深得鲍老湖福祉的我们更对鲍老湖的美好未来充满期盼!3 V* W' a5 @1 p: P
( m5 \* o; a! N3 d w |
来自安卓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