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堰三水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便捷登录,只需一步

查看: 59358|回复: 2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社会观察] 江苏泰州地区的方言历史演变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1-27 21:57:47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上海
文/徐小兵
6 y8 m4 J) b& Y4 X摘要:江苏泰州地区处于江淮之间,是江淮官话与吴方言的过渡地带,历史上战乱、移民、行政区划使该地区发言的形成和演变非常复杂,造就了该地区既有江淮官话,又有吴方言。
* B3 O2 ~+ ]6 R关键词:泰州;方言;演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9-1-27 21:58:18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
今语言都存在着地域差异,人们也很早就认识到方言的存在,《礼记·王制》就说:「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明代陈第指出:「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草,音有转移,亦势必所至。」说明古今语言既历时的变化又有共时的方言差异。汉语包括七大方言,即官话、吴语、赣语、客家话、湘语、闽语、粤语,其中官话是使用人口最多的方言,属于汉语第一大方言。泰州处于官话与吴语的交汇地带,是吴语和江淮官话(淮语)的过渡方言,属于官话中的江淮方言区。方言是语言逐渐分化的结果,而语言分化是从移民开始的,人口迁徙在促进文化发展的同时,也使语言发生很大变化。泰州地处江淮之间,长江北岸,历史上战乱、移民、行政区划等使得泰州地区方言的形成和演变颇为复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9-1-27 21:58:46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
上古时期9 P( ]: v( V4 `' o% I2 v& D
六千多年前,在江苏大地上主要存在着两种考古文化系统:良渚文化和青莲岗文化。泰州境内的考古发现的姜堰单塘河遗址、兴化影山头遗址,海安的清墩遗址都属于良渚文化遗址。这些说明了最早在公元前四千年,泰州境内就有先民生活。由于良渚文化属于「百越文化」系统,是有古越人创造的。泰州地区的原始居民自然是古越人,使用的语言是古越语。, r3 R" f, C8 H8 [5 s. c
因为没有见于文献的语料,我们无法详细描述泰州地区先民使用的古越语,但可以从语言的底层中找到一点痕迹。通过泰州地区的部分地名,我们可以察觉其保留的一些语言本来面目。泰州地区有几个古越语地名:表示山的「罗」(汉字记音),如罗浮山(古在渔行);表示集镇的「场、墟」,如兴化的白驹场,高港的柴墟(今口岸镇)。此外,在泰州方言里,大部分地区还有牙喉音,这又和现代的粤语相同,这自然是古越语的残迹。通过这些零星的材料,我们可以认为泰州地区在春秋以前的语言是古越语。1 \; p' E4 @/ t6 U
大约在3000年前的先周时代,江淮间的越族土著和南下的华夏族人融合。《史记吴太伯世家》、《吴越春秋吴太伯传》中都记载了周太王的长子太伯、次子仲雍为让位给季历而来到今无锡,苏州一带建立吴国的史实。中原文化与夷越文化的交融,在江南形成了勾吴族。中原以太伯、仲雍为首的移民大部分都到达了今无锡一带,其间必然有一部分在途中停下,没有过江,和长江北岸的土著融合在一起。「由于这支移民的原居地(渭水中游)文化比较发达,因此他们带来的语言便在相对比较落后的地区扎下了根,成为吴语的最初基础。」; k* i" |2 N$ V& g5 G/ C" E, u8 n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9-1-27 21:59:55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
本帖最后由 一乙 于 2019-1-27 22:18 编辑
) z1 m% _! ]$ D. e8 p* S5 Z( c" D. v) g9 h+ U& P
泰州地区当时应属于古邗国(今扬州一带),时称「干」。《诗 魏风 伐檀》:「坎坎伐檀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5#
 楼主| 发表于 2019-1-27 22:01:23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
发不出来,算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6#
 楼主| 发表于 2019-1-27 22:17:02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
中古时期
9 K: @: i8 s: V4 {( r1 ~( t4 `0 h三国时期,吴、魏争夺的主要战场在淮河以南、长江以北的江淮地区。连年征战使江淮地区人口流动相当大。曹操政令江北居民内移,「江淮间十余万众皆走吴」(《三国志·卷十四·蒋济传》),「民传相惊……广陵户十万余皆东渡江」(《三国志·卷四十七·吴主传》),又《宋书·卷三十五》记载「三国时江淮为战争之地,其居不居者,各数百里,此诸县在江北、淮南,虚其地,无复民户。吴平,民各还本,故复立焉。」可见战争使海陵地区人口骤降,但海陵,今泰州,三国、晋时人都视作吴地,说的仍是吴语。
8 N9 S2 Y$ S1 h  l+ c  Z! F西晋末年,北方民族进据中原,「洛京倾覆,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晋书·王导传》),史称「永嘉之乱」。东晋政权建立后,北方士族大规模南迁至江淮之间和江南宁镇地区,随同的还有他们的宗族、部落、宾客等等,同乡同里的人也往往随着大户南逃。为了安置移民,东晋政权设置了许多侨治州郡,南来的人口按原籍集中于侨州、侨郡、侨县。晋宋时期海陵县改为海陵郡,置侨置县,宋时的海陵郡就领六县:建陵、临江、如皋、蒲涛、宁海、临泽,这六县皆在今东台、如皋、泰兴、南通一带,可见北方移民使当时泰州地区的人口激增。南迁的士族平时讲话都得说以洛阳话为代表的「官话」,读书要作「洛生咏」,不说洛阳话的就要被耻笑,连宰相也不例外。由于移民人数众多,而且比较聚集,所以泰州本地的吴语渐渐受中原话影响,逐渐向江淮方言过渡,但吴语并没有很快蜕变。特别沿江北岸扬州、泰州、如皋一带,直到隋炀帝游江都时,还「好为吴语」。「帝自晓占候卜相,好为吴语。夜置酒,仰视天文,谓萧后曰:「外问大有人图依(按胡三省注云:吴人率自称为依),然侬不失为长城公,卿不失为沈后(胡注:长城公,陈叔宝,叔宝后沈氏),且共乐饮耳」。」(《资治通鉴》卷185)正如王导在建康时好为吴语,可知隋末扬泰地区尚有吴语的存在。4 Z- y& @4 T# @8 _9 j
从晋起至唐中期,江淮地区相对于中原地区较为稳定。东晋以后,长江中下游地区已经完全开发起来,到唐代,海陵成为全国海盐的重要出产地,为全国十大盐监之首。日本国圆仁法师于唐文宗开成三年(公元838年)来大唐求法,在《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描述说:「二十一日卯时,大使以下共发去,水路左右,富贵家相连,专无阻隙。……半夜发行,盐官船积盐,或三四船,或四五船,双结续编,不绝数十里,相随而行。乍见难记,甚为大奇。」圆仁等由如皋镇往泰州,沿河见到如皋镇郊是「富贵家相连,专无阻隙」,说明当时海陵县如皋镇已很富庶。同时,看到盐船队自海陵盐场向附近如皋镇出发运盐的情景,非常壮观。由于盐业发达,社会安定,人口迁移幅度较小,泰州地区语言自身发展,既保留了较多的吴语特征,与北方话有区别,又有向北方话转变的趋势。! y( F1 u' C. b7 T# Z' g  ~
安史之乱时期,中原地区动荡不安,而扬泰地区较为安定,北方又有大批人口来这里避乱;唐末包括黄巢在内的几次农民起义,也都未曾兵及该地区,又有不少人逃往这里「安居」。五代十国时期泰州处于杨行密建立的吴国的统治之下,人口迁移虽较频繁,但也得到一定的休息,较为稳定的局势还吸引了北方战乱地区的移民,泰州于南唐升元元年(937年)为泰州也由县上升为「州」,辖海陵、如皋和新增设的兴化、泰兴诸县。北来移民使用「官话」,加速了泰州地区「土语」向「官话」的转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7#
 楼主| 发表于 2019-1-27 22:17:29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
近古时期0 e: T! S; x: S: {9 Y9 H
北宋末年,金兵南线,宋高宗率百官、大臣逃往扬州,同时有大批百姓跟随而来。在扬州住了一年后经镇江逃往杭州。泰州地区从靖江经泰兴、口岸、泰州一线成为抗金前线和主战场。泰州地区至今还流传着许多关于岳飞抗金的故事和传说。后来,金兵北退度淮,以淮河、秦岭为界,与南宋对峙,北方人民不远受女真族的统治,纷纷南迁。高宗南渡后,扬泰地区亦有大批「流民」徙入。1 X2 V% G- u6 H& W. @
元末,扬泰地区再度沦为战场,整个苏北平原人口流失严重,江淮地区「地广衍,湖荡居多而村落少,巨室小,民无盖藏」(《嘉靖维扬志》),明初,江淮地区人口非常稀少。在这种特定的情况下,明王朝把人口密度较高的地区的居民移向江淮平原,即史称的「洪武赶散」事件。《(民国)续修盐城县志》卷十四引凌兰孙《凌氏谱》云:「元末张士诚据有吴门,明主百计不能下,及士诚兵败身虏,明主积怒,遂驱逐苏民实淮扬两郡。」夏兆麐《泰县氏族略》认为「吾邑氏族由苏迁泰者十之八九」,并描绘说,朱元璋与张士诚作战,命常遇春攻泰州,同时决高家堰水淹泰州,「是时泰州既遭焚杀之殃,复受沉沦之祸,居民非死则徙尔。明太祖乃下诏移苏郡之人以实泰邑。此今之泰人所为多由苏迁泰者也。」明初苏州移民以兴化和三泰地区(泰州、泰县、泰兴)为最多。
2 U- `2 t9 a" \, x* l6 T/ Q$ j这次由南向北的大移民,使吴语转变为北方话的泰州方言又恢复了不少吴语成分,并使一些即将消失的吴语成分得以巩固。《(民国)泰县志稿》卷二十五在解释民谣「杨家庄上失了火,大的小的跟了我」中「火」、「我」二字押韵时说:「泰县方言「我」字读成鼻音若「引」,则明洪武迁苏民于泰以后转变而成之音也。此「我」字独作官音与「火」押,则此谣谚之起必在明前。」这里所说的泰县即为泰州,今泰州话读此谚并不押韵,若按「官话」读则押韵,这不仅说明苏州移民对三泰地区的方言影响很大, 而且还说明明以前的泰州方言已经是官话。因此现今的泰州话是洪武赶散后形成的。! e8 ~( _% X# _
虽然,历史上泰州地区很多时候隶属于扬州,但扬州城历来是一方政区的中心,明清时期为府治所在,泰州的政治地位、经济地位、交通状况都比不上扬州城区。因此,这里由吴语向北方话转变也比较缓慢一些,保留的吴语成分也多一些,明初苏州移民又较为集中地居住在这一带,受吴语的影响也较大。但是,南方话向北方话靠拢, 方言向通语转化是大势所趋。这里处于北方话的边缘地带,自明初大批移民徙来后,「移徙者鲜」,终究不能使这里的北方话转变为吴语,只是形成带有吴语色彩的江淮话。这样,以扬、泰两地为代表的江淮方言,在不同的条件下逐步发展成为现在的方言格局:扬州话属于江淮方言中的宁扬方言,泰州话属于江淮方言的通泰方言。
0 ?- T. Z3 R* C1960年出版的《江苏省和上海市方言概况》把泰州地区的泰州方言、泰县方言、泰兴方言、兴化方言,称之为第三区;1985年,贺巍先生在《河南山东皖北苏北的官话》一文中将上述第三区的方言列为江淮官话的一个方言片,称之为泰如片,这也就是20世纪80年代末出版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和澳大利亚人文科学院合作编制的《中国语言地图集》中所说的泰如片;1988年鲁国尧先生在《泰州方音史与通泰方言史研究》中将上述泰如片称为通泰方言区。靖江方言属于第二区:吴语区。因此,如今的泰州地区方言包含了江淮官话和吴方言,地级泰州市下辖的兴化、姜堰、泰兴三个县级市和海陵、高港两个区,还有靖江界河以北地区的方言,属于江淮官话,靖江界河以南的大部分地区,以老岸话为代表,属于吴语太湖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8#
 楼主| 发表于 2019-1-27 22:17:49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
参考文献. {) B6 a1 A; M6 Y
[1] 周振鹤、游汝杰 《方言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8 t, B+ j* p# ^& O
[2] 黄继林 《略述扬州方言的历史演变》,《扬州史志》,1989.1-2。
7 C4 O& R$ C' x3 ^# c" T5 q. h' A[3] 钱乃荣 《北部吴语研究》,上海大学出版社,2003.5。, C4 W# j! u) d. T$ K7 D
[4] 吴必虎 《历史时期苏北平原地理系统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9#
 楼主| 发表于 2019-1-27 22:24:17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
这里面说泰州人十之八九源自苏州,似乎有些夸张了吧。。。. }0 t' L& L" {) c; {
% f0 i# t! p6 j+ F) J9 o7 ~
夏兆麐《泰县氏族略》认为「吾邑氏族由苏迁泰者十之八九」,并描绘说,朱元璋与张士诚作战,命常遇春攻泰州,同时决高家堰水淹泰州,「是时泰州既遭焚杀之殃,复受沉沦之祸,居民非死则徙尔。明太祖乃下诏移苏郡之人以实泰邑。此今之泰人所为多由苏迁泰者也。」明初苏州移民以兴化和三泰地区(泰州、泰县、泰兴)为最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0#
发表于 2019-1-28 01:54:21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一乙 发表于 2019-1-27 22:24
. t( u; q, h# |5 m. g/ ?  Y2 v这里面说泰州人十之八九源自苏州,似乎有些夸张了吧。。。
! c  B: f. o2 K" N- m1 C0 p! [
8 M" j0 U, f2 k" W, {8 ?夏兆麐《泰县氏族略》认为「吾邑氏族由苏迁泰 ...
& A  X! p- K4 @( a
是从苏州运来不是苏州人,苏州是中转站,很多是卸甲的士兵, I! z! |) D4 J  u7 E0 j9 @# }, w
来自苹果客户端来自苹果客户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1#
发表于 2019-1-28 02:00:42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一乙 发表于 2019-1-27 22:24
" m3 o7 f/ A& x这里面说泰州人十之八九源自苏州,似乎有些夸张了吧。。。
& T% T/ U! \3 P7 V% Z% V" o$ Y. X+ S* _3 i: w6 H% C0 t
夏兆麐《泰县氏族略》认为「吾邑氏族由苏迁泰 ...

  h: _( l9 H& I: _8 G! l9 Z* R泰州处于长江北岸,中国是北高南低,所以基本都是北往南打,到长江由于天堑泰州就了长久战场,南京又是小朝廷首都,所以在长江北岸就精彩在扬州泰州一带打仗,所以你会发现很多村庄镇名有马,那就是养马场,泰州叫老公叫男将,女的叫女将,就是士兵" R+ R$ b$ d5 n3 u; W
来自苹果客户端来自苹果客户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2#
发表于 2019-1-28 09:23:1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江苏泰州
我们姜堰话还是有底蕴的,有些词的讲法比泰州那边的讲法还要讲究。4 V8 k6 l) F" k. H$ H/ w/ u
虽然老泰州人一般都瞧不起我们这些“东郊的乡下人”。
2 S0 y! ?4 H! @5 _) Q像我们读东西的音为”杲昃“,老泰州那边读”东在“,跟我们的读法完全不一样,而我们的读法明显高大上太多。5 `# |: J8 V/ x- N, z
我感觉现在有些我们家长平时都让孩子在家讲什么普通话,简直就是数祖忘典。
+ Z4 U, t3 F7 F7 s2 w+ w. V2 o" ?1 p9 @保护我们的方言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3#
发表于 2019-1-28 10:37:09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江苏无锡
江淮之间的场系盐场,非集市之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4#
发表于 2019-1-28 10:39:3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江苏泰州
江苏人真是太太太太太太太野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5#
发表于 2019-1-28 15:02:5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本帖最后由 冷剑云 于 2019-1-28 15:07 编辑 ( {9 u$ _, w( R7 n" Q$ J1 c2 Y
风阶拾叶 发表于 2019-1-28 09:23
% a4 N+ }( K1 V. Z5 i- X. z我们姜堰话还是有底蕴的,有些词的讲法比泰州那边的讲法还要讲究。) D  |9 e) _8 ?+ `7 q: Y
虽然老泰州人一般都瞧不起我们这些“东 ...

; c  z2 z$ K' d; _. h" X# y泰州话,错醋不分,河湖不分,丫二不分,火虎不分,表达精准度是通泰方言圈里最差的一个小片,还有海陵话里面的「南」「虾」「看」等字都是扬州话的发音,姜堰海安这边还保留了吴语发音
3 W' M4 Q# e6 A# B: y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