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e( ?6 z3 C+ ]$ H
- i2 Q% O( L+ T# d7 A3 I2 i0 V- F$ p
案情回顾 ! j' Z6 } `) i) J
! t) i3 P# i" _& W. F; f
5 c! P. A0 r: D/ D1 w张某雇佣人员在租住的民房内生产三无胶囊等假药,销售给吴某等人。吴某购买上述三无胶囊后,印刷相关包装标识及假药宣传广告,有针对性地向老年糖尿病患者邮寄上述广告。吴某以“中国人民**医学院糖尿病临床研究中心”的名义设立客服电话,雇佣人员接听电话,在确定患者购买的产品种类和数量后,将三无胶囊包装成“消渴降糖胶囊”和“甘露消渴胶囊”对外销售,销售金额计1328321元。公安机关在张某租住的民房内扣押45粒装、60粒装、90粒装、120粒装、180粒装的白瓶药计18647瓶、有“哮喘”“高”、无字样、“糖”“牛”“痛风”“神经”“骨”字样及痛风蓝白胶囊计281.84公斤。经鉴定,上述药品均系假药。$ f% F$ A. g, m7 G
+ @$ _: v1 g8 j( K+ N
) K/ x6 P! ?8 h2 b& _: r u法院经审理认为:吴某、张某等13人违反国家药品管理规定,生产、销售假药,其行为分别构成生产、销售假药罪,生产假药罪和销售假药罪,对吴某、张某等13人分别判处一年六个月至十年六个月不等的有期徒刑,并处**二万元至二百六十万元不等的罚金,同时对相关人员判处职业禁止令。8 Y9 x: e2 Z; g6 B$ n
4 E/ T# ~* i- |) m
8 f: E( m/ m4 v7 i' K法官提示 & C; M, e4 |0 x" U) k9 {& n' n
7 H3 R" _% ]4 x) n+ ^, }0 L2 |7 ~9 N' v w% m: a
不少老年慢性病患者由于对相关慢性疾病的治疗缺乏科学的认识和判断,成了非法销售各种伪劣、假冒药品的主要对象。当今社会信息发达,各种药品宣传广告形式多样,老年人不易分辨真伪,不少犯罪分子利用老年人治病心切的心理,乘机向其兜售一些劣药假药,损失财产不说,还会损害身体健康,甚至贻误病情。因此,建议老年人从正规的医院、药店,在专业医生和药师的科学指导下选购药品,同时索要票据,保留好购买凭证。切忌购买和使用来源不明的药物,勿贪便宜,不听信鼓吹疗效的产品。同时也希望子女多关心父母,多与父母沟通交流,了解父母健康状况,将防骗意识潜移默化地传递给老人,警惕上当受骗。4 Q+ G- B/ |) b) ?2 r0 N4 U8 `
5 a3 C' ~) p* f* O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