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堰三水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便捷登录,只需一步

查看: 27652|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他] 姜堰方言探微(六)——清朝的泰州话是什么样子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7-13 10:47: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
1.《海陵竹枝词》" i5 V. ]$ w' E' ]/ m) `
清朝泰州诗人赵瑜(嘉庆至同治间人)留下了100首描写泰州风土人情的《海陵竹枝词》,据鲁国尧先生考证其中有五首描写了当时(19世纪前半期)泰州方言的特点,下面我们来一首一首地赏析,看一看一百多年前泰州话的特色今天是否依然留存。
0 B$ m) t/ D& O6 b2 h% D7 l$ ~6 U8 ?% y
. {0 x6 s3 R4 l9 {0 k
2.“八属乡音自不同”
4 O( ]# f. A4 r$ o2 ^2 L7 O, O第一首全文如下:
. C, Z( t& m% Q. @. I, M; f                                                               五方水土由来 异,八属乡音自不同。
7 R6 H% o7 F. \6 P* \0 j2 h                                                               唯有东台最神似,期期艾艾是家风。+ p" y/ M0 I  h
“八属”指的应当是“扬八属”,可见清朝中前期就有这个说法了。在赵瑜看来,“扬八属”各自的方言都是各有土风的;其中唯有东台的口音与海陵最相似,听起来吞吞吐吐、结结巴巴、含糊不清。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讲就是“举肚里乌额乌滴不晓得说滴什尼搞子”。2 Q/ T; F; N, M1 y$ m! f! v4 @: c
这当然是一种戏谑,但反映了一个事实:东台在行政上虽属盐城,但从语言文化上来说一直是通泰文化圈的成员。* `: @- S+ K; _3 X4 [" K

4 d2 X+ _$ T( O# I* p" T

1 E8 X+ E$ e5 e7 S1 p) f) X1 r0 Z3.“字字方言笑杀人”2 i8 S0 s3 M* x8 m6 D
第二首:! f: y- `" M3 p
                                                               眼 (念“俺”)睛耳刀鼻(读平声)子嘴(念“举”),字字方言笑杀人,
/ d! J7 K! N9 B0 r                                                               会义谐声都不讲,单余肉韵最清真。- U0 v6 g) g2 U, P# `( i
“眼”念成“俺an”,这反映的是泰州话中二等喉牙音不腭化的现象,同样的还有房间的“间gan”、咸肉的“咸han”、巷子的“巷hang”、回家的“家ga”、架子的“架ga”,夹菜的“夹gaeh”、指甲的“甲gaeh”等等。赵瑜特意描绘了这个现象,说明他注意到当时北方话(官话)的同类字已经发生腭化,变成间jian、家jia、架jia之类的发音了。泰州话在历史上不停受到北方话的影响,因此现在这类字也出现了类似普通话的新读音。
0 d: \0 h5 b- }6 o* `把耳朵说成“耳刀”,至今姜堰方言亦如此,如“猪耳刀边”。
+ r4 `' c# v* j% Y- \1 H7 g  J嘴念“举”,这反映的是通泰方言蟹止摄三等合口字混入虞韵的现象,同样的还有雷念“驴”、水念“许”、推念“ty”等等。
' E5 @3 I0 q; r4 \& t5 K7 {唯一不明的是“鼻”念平声,我没有听人这么说过,我听到的包括自己使用的都是入声的念法“pih”。
- v# J# g& M" Z" {  [5 }( G  n总体上而言,这首诗描绘的语音现象在今天的姜堰话里还是可以见到的。
7 _" c6 V- }; S# {7 i: _' B" J0 g7 a/ o4 b

9 `, G0 c& M7 ?7 k- ^4.“一个答应在家里,一个摇头回在家”
- Q0 b- [' b2 Y第三首:
6 Y6 Q3 i+ ]; |4 R  F. a                                                               娇儿弱女语牙牙,有客敲门访阿爹。
0 x+ H3 |7 }/ k                                                               一个答应在(念“钗”)家里,一个摇头回在( 念“采”)家。
. @& t* y+ `# T0 l% W/ q这首诗就很有意思了:在当时的泰州话中有一种变换声调表示否定的语法现象,“在家”表示在家里,而念成“采家”就表示不在家里。这种说法我从未听说过,似乎已经消失了。* }% s4 d5 Q9 q" o
" T# |% r# x" V; F# @
- L" E- j# Z# n1 X
5.“长将一字代两字”
1 |+ O7 k% L1 K% t第四首:& y8 K5 w8 }1 n7 d8 z# y
                                                               偶来酒肆欠坛(读上声)酒,更向书坊借部(读上声)书。
6 m  A6 G! e1 |/ A, N                                                               长将一字代两字, 世上省文俱不如。' h+ J; @; X+ k, ?/ ?7 X* P% ?" }
这首诗描绘的也是一种通过变调达到的语法功能:将“一坛tún酒”的“坛tún”念成“tǔn”,就可以省略掉数量词“一”,说成“坛tǔn酒”;将“一部pū书”的“部pū”念成“普pǔ”,就可以省略掉数量词“一”,说成“普pǔ书”。大家想一想这个现象是否还存在呢?当然是存在的。我们说“一个gù人”的时候,可以把“个gù”念成“果gǔ”,省略掉“一”变成“果gǔ人”,“一个人一个”可以省略成“果人果”;同理“一块kuài钱”可以变成“蒯kuǎi钱”,“一角gah钱”变成“嘎gǎh钱”,“一分钱”说成“粉钱”,“一下子”说成“hǎeh子”。只不过赵瑜那个时候这种语法现象应用范围更广一些,可能大部分单位量词都能出现,除了“坛”“部”外,“一张纸”能说成“掌纸”,“一斤米”能说成“紧米”,“一桶水”能说成“统水”等等。而今天我们只能用在“个”、“块(钱)”、“下”等有限的几个词上。
. x, A, s# d0 n+ B1 h# y* @
. X  k0 i/ }  d: S, p/ n

% N1 n: s) L  G9 M: ^9 w6.+ |$ Q5 s( k9 \0 Q
第五首:
+ |" w' Z" ~) M+ ~% \# H                                                               东路人来买稿子(犹言物件也),南路人邀过瓦家(犹言我处也)
  H; |, z0 G, S0 u5 K1 p, m                                                               忽逢西北乡农到,醒得(犹言知道也)连称笑语哗。1 z* g0 O+ U/ D4 O7 T, Q" A. H
东边的人把物件说成“稿子”,南边人把我家说成“瓦家”,西北边的乡民将晓得说成“醒得”,最后大家听了都哈哈大笑,觉得对方的口音十分滑稽。  {) X9 S" z" E3 b
“稿子”是整个通泰地区都使用的,这个就不多说了;把我家说成“瓦家”的似乎是靠近泰兴的地方,最后一句“醒得连称笑语哗”我不确定,有一种口音把晓得的“晓”念成类似普通话“写xiě”的发音,听起来的确像“醒得”,但不知道是不是泰州西北边(下河兴化一带)的说法?如果是的话那么和瑜描绘的现象就有关联了。这首诗描绘的发音特色在今天的泰州基本上还都是能听到的。
9 k! g& h' ^, f7 z1 {$ M& T% u7 f. v! q" x/ L+ G+ ?- L1 }0 G

- m0 n' J7 R6 m3 u. M7 W3 L  H! \# }: C6 e8 g

5 ?) q4 P( Q( [7 j$ y1 r7 f' {% y# w7 l( t( H6 W' A% s8 K3 R

; ~; R1 P2 c! R6 @6 k2 g2 T% K* Z' J/ ]# s- H5 a0 D# K% V  m* W
. N: X3 _* y3 j+ {: `7 @* t

6 m! ]! D; a  X5 S. ]
' h+ Y' g/ s2 S$ V" I1 b. P2 |4 {% M) O  P6 \/ u
6 v0 n) B% h: M+ ]7 ~/ y; R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沙发
发表于 2020-7-13 15:59:0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江苏苏州
苏北好多地方的方言最原始的都属原始吴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20-7-13 16:55:2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star皆空 发表于 2020-7-13 15:59
: c* L( a1 x) O苏北好多地方的方言最原始的都属原始吴语
2 G* M3 J( c3 P
据考证古吴语的北界曾经达到淮河一带,后来随着汉末战争以及衣冠南渡,江淮地区的方言慢慢向河洛系统转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20-7-13 16:56:22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我发贴前排版还是正常的,不知道为什么发出来变乔小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