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堰三水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便捷登录,只需一步

楼主: 高本汉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他] 姜堰方言探微(四)——方言本字考1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6-20 11:46:5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
本帖最后由 高本汉 于 2020-6-20 12:01 编辑
% _% t" O9 @9 {/ n2 K' r/ a
* \, k  M9 Q" c6 o1.“楚人谓治鱼也”" ?3 ~3 p" V2 x* l
上次我写了一篇讲方言声调的贴子,坛友@姜溱 在贴中问了我一个问题,姜堰话把处理鱼的动作叫“瓷”,说成“瓷鱼”。我以前在一本方言志中见过有人考证过这个字,说是“剚”字,于是不假思索地给出了这个答案。# d# e* M) g9 ^, W# L! p
但过了一会儿突然感觉不对,“剚”从“事”得声,应该念阴平,与阳平调的“瓷”不符。于是查了一些资料,发现这个字实际上是“治”,《说文解字》在解释“魝”字时释义为“楚人谓治鱼也。””治“表示处理鱼的意思在《康熙字典》里都找不到,而在汉代的《说文解字》里可以看到,并明确指出是“楚人”的用词,说明这是很古老的一个南方方言词汇,仍然保存在姜堰方言中。“治”在《广韵》之韵中有“直之切”,声韵也是完全符合的。2 [' Z) ]' h. {2 _) h7 S9 A% ^
这个词在南方有着广泛的分布,吴方言、闽方言、客家话都用它表示处理鱼或家禽,但这些方言的使用者往往使用“刣”来表示这个字,实际上本字是“治”。
! V9 x$ h: L" u- f2 I4 h2.“流水落花春去也”' W* S8 c. n% h  |9 }
我们知道,普通话里表示动作的完成用“了”,如“我来”、“我走”、“我回去”等等,这个“了”表示“来”、“看见”、“回去”等动作的完成。3 r6 q# W# i+ g6 {* d, A
而姜堰话中对应的助词是“啊a”或者“额ə”,如“我来啊a/额ə”、“我走啊a/额ə”、“我家去啊a/额ə”,“啊a”和“额ə”是一回事,后者是前者的弱化形式。这个词接在鼻音、塞音和圆唇元音韵尾后面会分别变成“nga/ngə”、“ka/kə”和“wa/wə”,如“河水涨nga/ngə”、“我中饭吃ka/kə唻”、“天好wa/wə”。这是受到语音环境影响的结果,实际上都是同一个字。
9 t" q8 L" F" ~6 Y这个字据音韵学家丁邦新先生(如皋人)考证其实是“也”,“也”在我们姜堰话里就是念上声“啊ǎ”的(如“我也不晓得”=“我啊ǎ不晓得”)。原来,南朝陈后主的名句“落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间”中,“春去也”的说法在我们的方言中仍然有着鲜活的生命,而且通泰地区正属于南朝故地,和陈后主的方言当有关联,可以推测通泰方言保留了古金陵雅言/南方通语的一些成分,这和鲁国尧先生的观点是一致的(有兴趣可以在百度检索“客、赣、通泰方言源于南朝通语说 南通方言网”的字段进行阅读)。& t* i) q$ S8 q; L* V
因此我在上文举出的例子用正字应当写作:“我来”、“我走”、“我家去”、“河水涨”、“我中饭吃唻”、“天好”。0 Z$ e# i$ _# z; s0 M5 l. k! |
3.“不知何许人也”/ K/ o2 u' j& y, H1 U
在姜堰话中,普通话的“这”、“那”、“哪”可以说成“这”、“那”、“哪”,当然这个“啊”也有说成“(u)ei”的,“这ei”、“那uei”、“哪ei”,有学者认为(u)ei和前者是同一个词,只是发音有所变异。我们只看前面这种念“啊”的情况。
! t  b" W3 N7 F) O# J' J2 q% Y据汪如东等学者的考证,这个“啊”的本字是“所”,就是处所、地点的意思,到后来又假借成发音相近的“许”,注意,古人只是借用“许”这个字表示“所”的发音,意思上和“许”没有直接关联。这两个字在上古同属鱼部,韵母就是念a;它们本有一个擦音声母,由于某种原因脱落了(在音理上s-变化成h-之类的擦音是很正常的,h-弱化脱落也很常见),于是形成了姜堰话的表示地点“啊”,并部分保留了其上古汉语的发音(韵母仍然念-a)。
. [% p9 t  ?9 X, P7 c“所”或“许”表示地点在东汉以前的上古文献就出现了:《诗经· 魏风· 硕鼠》:“ 乐土乐土, 爱得我。 ”《庄子·庚桑楚》:“老子曰:子自楚之来乎”《墨子》:”吾将恶用之?“《左传哀公二十五年》“何无君”等等。在后来的《三国志》、《世说新语》乃至更晚的隋唐时期的文献里就更多了,但据张海媚考证,六朝以后这种用法一般只出现在反映南方话的文献里,所以这可能是一个古南方话的特色词汇。; }' n4 n, K6 ]9 ?' d7 v% q7 w# Q
那么,姜堰话的“这啊”、“那啊”、“哪啊”用正字写出来就是“这”、“那”、“哪”或者“这”、“那”、“哪”。古文经常有”何人“这种说法,“何”就是“哪”,“许”即“所”,就是“处所,地点”,“不知何人”即“不知是哪个地方的人”,这样古雅的用词不光出现在《诗经》、《庄子》等上古文献里,实际上还天天都活跃在我们口边,怎么能让人不珍惜自家的母语呢?
' W9 i7 o. Q$ d6 J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0-6-20 16:34:0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
jstz 发表于 2020-6-20 13:58
" `& M; ~( e# r( s( F  r+ H7 B6 J! g南京大学的汉语文学专业应该适合。

' r0 B; _5 A) e5 E8 ]哈哈,抬举了,随便写写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20-6-20 16:34:2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
笑眯眯 发表于 2020-6-20 15:311 N5 D% I; A6 `+ K  w# Y
什么东西都怕有心人。) [% p) `9 Q% L2 K* ~
谢谢楼主
/ L% R  t" V5 G, P3 H3 o) W+ |
不客气,多谢顶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20-6-20 19:42:3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
正在输入……@~ 发表于 2020-6-20 18:256 v$ e" r, k% N
“这啊那啊哪啊"不是"这里那里哪里"的意思吗?用正字写出来就是"这许那许哪许"或者"这所那所哪所"?

: H" Q2 Q5 T" c意思是"这里那里哪里",但这个“啊”来源于“所”字。“所”在上古汉语里差不多念成sa这样的音,后来变成了ha,最后又脱落了声母变成姜堰话的“啊a”。吴方言如苏州话上海话的“辣海”、闽方言如厦门话的hia也和“所”有关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5#
 楼主| 发表于 2020-6-21 09:24:5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
香烟5元 发表于 2020-6-20 23:39
7 s; a) x9 Y# \勒海,格得
  u/ h) k$ q) g+ W: b/ X* j
吴方言的“勒海”虚词特征就很浓厚了,可以表示动作的完成、持续等等。姜堰话一般表示地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6#
 楼主| 发表于 2020-6-21 09:25:1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
尘世 发表于 2020-6-20 20:19
; O% \1 R- _- z2 H( G2 L楼主也算是三水网的一股清流了
# w2 P/ q0 K1 H* p3 j
不敢当,写着玩玩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7#
 楼主| 发表于 2020-6-21 09:31:4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
一苇渡江 发表于 2020-6-21 08:567 x$ I: j( j; B2 v* V' c2 _' F, C
太牵强了。以第一条为例,chi鱼,并非方言,而是古汉语留存,全国各地的都用这一个字,南方也好,北京甚至 ...

4 S% |0 t" t" M& f9 i/ I3 Y北方也用“瓷鱼”,可否提供一下资料来源?我在东北好几年,北方什么地方的人都有接触,似乎没听他们用过这个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8#
 楼主| 发表于 2020-6-21 09:37:2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
一苇渡江 发表于 2020-6-21 08:56
; v2 H- W, Y- U& f9 L太牵强了。以第一条为例,chi鱼,并非方言,而是古汉语留存,全国各地的都用这一个字,南方也好,北京甚至 ...

3 Y8 l" |: ]5 E' G; d+ u+ d5 U你觉得牵强是因为这个字太古老,语音语法发生了演变,就像“之、乎、也”实际上就是现代人口中的“的、哈、啦”一样,没有音韵学知识的话很难接受。当然你要是有不同意见的话那么欢迎切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9#
 楼主| 发表于 2020-6-21 09:55:3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
本帖最后由 高本汉 于 2020-6-21 09:57 编辑
  z9 |5 ^+ _% }0 v& V5 d
一苇渡江 发表于 2020-6-21 08:56
0 `( |3 P$ _# ~9 U( c# ~' ~0 L5 r太牵强了。以第一条为例,chi鱼,并非方言,而是古汉语留存,全国各地的都用这一个字,南方也好,北京甚至 ...

3 N: |& N6 ?& J* I% d& W! `- ^我检索了一下资料,从文献上可以肯定不是凌迟的“迟”,因为凌迟这个词出现时间很晚,到辽代才有(《辽史·耶律滑哥传》),而汉朝许慎的《说文解字》就已经记载“治鱼”一词了,汉朝人怎么可能去用近一千年以后才出现的词语呢?凌迟的“迟”来源于治鱼的治倒有可能。像刮鱼鳞一样给犯人刮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0#
 楼主| 发表于 2020-6-21 14:01:5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
自由自在网中游 发表于 2020-6-21 12:394 `* M) n! K* ~) L
虽然我不感兴趣
7 X/ L  C8 n/ ?, t- r) v+ ^4 |4 b( S2 `# L: h; w. {
但是无论吃喝嫖赌抽  有个爱好总是好的

5 i6 n5 q. e, z多谢顶贴,不感兴趣随便看看也无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