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堰三水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便捷登录,只需一步

查看: 77844|回复: 3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他] 姜堰方言探微(三)——从“天子圣哲”到“平上去入”:浅析姜堰话的声调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5-12 15:00:59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
本帖最后由 高本汉 于 2020-5-12 15:02 编辑 + a2 @% a- W0 C2 F% f: n1 k
" m2 a' D; g8 A2 L
1.问题的缘起
0 d, h) v3 T$ A  ?) T: N我们知道,普通话有四个声调。上小学的时候语文老师告诉我们,它们分别是第一声、第二声、第三声和第四声;但有人可能又听说过,汉语有“四声”,即“平上去入”,这个“四声”和第一声、第二声、第三声、第四声是一回事吗?我们又姜堰话有几个声调呢?搞明白这个问题的来龙去脉,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自己的方言。
7 Q7 P" N( r8 ~) Q! s8 ^  Z3 f- N: x+ ^5 J* W/ ?* i
2.汉语声调的源流与发展
* e' ]/ b- K! Q5 n汉语是一种声调语言,声调是决定字意的要素之一。以“yi”这个音节为例,在普通话中,我们用不高不低、平缓的语调(即第一声)念yī时,表达的意思是“一“、“衣”或“依”等概念;但如果用下降的语调(即第四声)念yì时,意思就会发生改变,变成“异”、“易”、“义”等意思。反观大多数的外语,无论是英语的“一”one,法语的“一”un,日语的“一(个)”ひとつ,你无论用上升的、下降的、平直的或者其他什么调型念它,意思都不会发生改变,顶多对语气产生影响。' ~+ [9 [+ ~8 [5 {4 u3 r2 D" V! J# E
声调的发现要归功于南北朝时代的一批文人。
+ J" t. L2 {, l9 u8 _《梁书庾肩吾传》记载:“齐永明中,文士王融、谢朓、沈约文章始用四声,以为新变。至是转拘声韵,弥尚丽靡,复踰于往时。”
- T% t! j+ A) _9 M# q( l  h6 u意思是说,南朝齐永明年间(483年正月—493年十二月),王融、谢朓、沈约几个文人注意到汉语有四个声调,于是在创作文学作品的时候开始有意识地运用声调的搭配,这样能达到更好的声律效果。这就是“永明体”的产生渊源。
$ k3 t8 U, s' _# a* U, w然而这个发现在当初并没有被人们普遍理解、接受。有一次,梁武帝萧衍(464年-549年)向学者周捨询问什么叫做“四声”,周捨回答说“天子圣哲是也。”
0 O! c. c0 L# \7 b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天”、“子”、“圣”、“哲”四个字念出来分别就是当时汉语的四个不同的声调。周捨这么回答,既解释了问题,又讨了萧衍的欢心。不过据记载,萧衍听了之后“竟不遵用”,他最后也并没有理解什么是“四声”。1 Q+ Y4 H' o9 ?+ p+ D1 X. v
到了后来,随着对声调理解的加深,古人开始用“平上去入”表示四声(“上”要念成赏shǎng,不要念尚shàng)。这样做的好处是,和“天子圣哲”一样,“平”、“上shǎng”、“去"、“入”四个字依次念出来发出的就是古汉语的四个不同的声调,而且还可以形象地描绘声调的调型(入声除外)。《康熙字典》中记载了一首歌诀《分四声法》:, R( S* u2 M: W9 I7 B$ a; O6 u
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 i, q8 f* C! O) L5 ?
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8 u; f( S% r/ R( t1 D
平声就像平直的道路一样,听起来不上扬也不低落,因此叫“平”声;上声则是一个高调,可能是一个平直的高调,也可能是一个从低处急速上升的高调,因此叫“上”声;去声是一个降调,因此听起来比较悠长,像一条长长的道路向远方延续,因此叫“去”(逝去)声(当然,国外有学者认为和“呿”有关,去声是个比较有争议的问题,作为科普文就不作深究了);入声比较特别,是个短促的、一发即收的声调,这个字不体现入声调的调型。要注意,这首歌诀描绘的是古汉语的声调特征,千年来汉语不断演变,因此大家不能用普通话或现代方言去理解
- h* g3 J" X3 u此外,古汉语的声母有清浊之分。比如“东”和“同”这两个字,普通话一个念第一声,一个念第二声,声调不一样;其次,东的声母是不送气音d-,同则是送气音t-,声母也不一样。而在古代它们是同一个声调,都念平声,区别在声母:“东”念dung,“同”念ddung(注意这里的dd不是发两个d,而是表示国际音标的浊音[d],如英语的dog,do,diamond中的d,普通话和大多数现代方言中已经不存在这个音位)。
3 Z9 q3 c; i, m这个清浊音就影响到了声调的发展。
  n; B" x: b5 ]到了唐朝以后,声调开始按照声母的清浊发生分化,清声母的平声字(如“东”)念一个调,浊声母的平声字(如“同”)念另一个调,同时声母清浊的区别开始消失,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人们发现依靠声调就能区别东和同的不同,为什么还要多此一举再去区分清浊音(t—d)的不同呢?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声调就是一个补偿机制,清浊没有了,那么声调就开始不一样,取代声母的清浊起到辨义作用,否则就会搞出一大堆同音字来,影响语言表达功能。古人的阴阳观念很重,于是将清声母的平声称为“阴平”,将浊声母的平声称为“阳平”,这就基本上产生了普通话的第一声和第二声。其他的上、去、入声亦同。这样古汉语就按照声母清浊的不同有了八个声调:阴平,阳平,阴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 Y+ ?9 o3 @7 E9 U
又过了几百年,到了14世纪左右的元朝,北方汉语又发生了一系列较为复杂的变化,阴去阳去合并,阳上中的一部分归入去声,入声则整体消失,派入其他声调(当然,派入的方式各有特色,有的地方阴入派入上声的倾向很强,如东北话室内=史内,插座=岔座,国家=果家;有的地方全都派入平声,如河南话)。这就是今天普通话的“新四声”格局: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上声(第三声),去声(第四声)。
- k" H8 B$ O$ ]3 M6 n7 B3 u以上过程我们可以用图表示为:
# ]0 t9 [7 P& ^( G% v3 l
# i: J; t" l) ^7 H# s4 J“阴平、阳平、上声、去声”是北方大多数方言(包括普通话)的声调模式,然而南方的方言却不一样,这八个声调在岭南两广一带的方言中保存得较为完整,我们以广东话为例:
4 _8 i: D- G. \" G  y 7 b% ]% c/ w( i7 w; C  r( S1 G: C
“诗史试时市事色(锡)食”这八个字(色和锡都是阴入,算一类)的声调在广东话里分别是不同的。而在普通话中,试=市=事,时=食,换句话说就是阴去、阳上、阳去不分,三调合一;而阳入又混入了阳平,结果简化到只剩4个声调。
* X* `  m+ g# I6 e# |( Y" G! E1 k总体而言,汉语方言越往北,声调就越少。如客家话,赣方言,北部吴语如苏州话一般只有6到7个声调。它们的阳上往往失落,如苏州话阳上混淆进了阳去(市事不分);而再往北,到了长江北岸,情况就相当复杂:最东边的如东话和东南边的南通市区话有七个声调(和苏州话一样阳上归阳去),向西推移到了如皋海安姜堰泰州则只剩了六个声调(阳上阳去都归了阴平,即市=事=诗),再继续往西到了扬州之类的地方就更少了,只剩了五个声调(阳上阳去都没有了,同时阴入阳入合并为单一的一个入声)。) ]2 E+ q/ I1 }' ^6 o9 h/ P
从江北地区再往北走,到了淮河以北,整个北中国的方言除了山西外基本上不超过四个声调,以有代表性的普通话为例: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上声(第三声)、去声(第四声),而入声这一整个调类直接消失了,和平、上、去声相混淆。如“食”字在表格中可以看见属于阳入,到了普通话中却念成阳平(第二声);“色”字属于阴入,在普通话里混入了去声(第四声)。
% u4 b0 r4 ]2 S% p4 W
2 T) n& U1 c. o4 X: R" `1 n2 K3.姜堰话的声调7 ~+ S5 X$ [& b7 \. V
下面可以谈姜堰话的声调情况了。8 A$ V% P4 K' d( z
姜堰话有6个声调,如下表所示:
" [8 C& m, F& J8 Q6 T
4 h  M7 i% j' `% e9 S2 X(画O的地方代表有音无字)( M) c/ }6 B+ u/ C; s5 P0 A( \' H
和古汉语相比,姜堰话的平声仍然分为阴平、阳平,但其他声调有所变化:
* W/ V# u# v- @4 G①.全浊上归入阴平(坐=搓,动=通,棒=滂,近=亲),次浊上(m、n等声母的上声字)一般仍然念上声(马,米,买);
; f+ L* F8 }- `4 W! z②.去声中浊去归阴平(步=潽,净=清,市=诗,);
1 T; W$ x) J5 x6 }③.入声仍分阴阳两类(八≠拔,滴≠笛,即≠截)。
1 m$ a" k  c5 z: f2 K" I和普通话以及其他一些方言相比,姜堰话在声调上的特征有以下几点:" x# M2 K4 t/ a4 y( q; F
①.完整保留了古汉语“平上去入”的四声格局,而普通话的入声消失了。因此姜堰话听起来比普通话铿锵有力,有急有缓,长短相济;
# }6 j& K* M, m0 h②.入声分阳入、阴入两类,即食(阳入)≠湿(阴入),薄(阳入)≠剥(阴入),截(阳入)≠即(阴入),凿(阳入)≠作(阴入),(油)炸(阳入)≠杀(阴入),区别于周边的扬州话、淮安话,这些方言入声阴阳合并为一类;% }+ m8 ~% C' k2 O' ~3 ?
③.阳入比阴入调值高,这在中国的方言中很少见,如“薄”比“剥”调子高一些,“(油)炸”比“杀”调子高一些。这一点区别于包括吴方言在内的大多数有入声的汉语方言。保留入声的方言里除客家话、赣方言外基本上都是阳入比阴入调值低;4 y3 T5 j$ Q9 Q+ c# G; f% y0 E8 n
④.去声分阴阳,如步(阳去)≠布(阴去),净≠敬,市≠四等,而普通话阴去、阳去相混;
& q5 m- r% k( e9 Q) X⑤.全浊上不归去声而归阴平,如坐(全浊上)=搓(阴平),动(全浊上)=通(阴平),棒(全浊上)=滂(阴平)等。这一点区别于普通话(全浊上归去声)、周围的扬州话、淮安话(全浊上归去声)和部分北部吴方言(全浊上归阳去);( B$ w, N) x! f9 a
⑥.普通话的去声包括全部的古去声字、一部分上声字和一部分入声字,于是成了字数最多的声调;而姜堰话阴平包括古阴平、古阳去、古次浊去、古全浊上,因此阴平字较多。姜堰话的阴平是个低平调,因此我们的方言总体听起来比扬州话、苏州话低沉,几乎没有什么起伏。, x3 i" K: p! u' Z- i

) a, K+ C" K+ F1 o4.声调的特征& i; W  V4 F* k# m
在前文中提到了一首歌诀:" H; b# y1 e: Y- L
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
2 z% [1 z. E7 J: G  e9 g- u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8 p: _' n% K  `! M( Q! B2 m. T与之对比就会发现,姜堰话的平声分为阴平和阳平,阴平字(如扒他家)念起来是比较低的,而阳平(如爬拿蛇)是一个向上昂的调,已经不是古汉语“莫低昂(不低也不高昂)”的那种听感了;上声字(如把打傻)是个曲折的调,但念出来也并没有“高呼”、“猛烈”的感觉;去声字(如霸架)是一个下降的调,还是比较符合古汉语的“哀远道”的听感的;入声字“剥薄托拓秃毒陆索着杀闸”等念起来亦然是短促、一发即收的,因此和古汉语的特征是相符的,其他声调如扒、拿、打可以无限拖长(ba——,na——,da——),但大家念一念剥、毒、杀等入声字是无法拖着长调的,因为这些字的尾音是一个喉塞音[ʔ](注意这不是问号“?”,是一个国际音标),在发音时需要突然夹紧咽喉,阻断气流,因此听起来“短促”、“急收藏”。我们一般用q或者h来表示喉塞音,如剥baq/bah,毒toq/toh,杀saeq/saeh等等。
. w  D  p& X+ J- U下面贴上一则奇文,作者是复旦大学的严实博士,通篇用入声字写成,大家可以大声念出来,如果感觉喉咙深处有紧张感甚至轻微的酸痛感,那说明你的入声字发音到位了:& K' g6 d% p( `' D2 }% i( G
郭沫若没出息,不积极阅读学习热力学学术力作,读硕却不续读博。$ @2 `7 t. ?; b. [3 e2 H5 o8 _; _  _
浙北谷穴贼作,郭踯躅不决,击敌不力,罚禄失职,实属屈辱。
( }  x& H* ~: K  v7 E食龌龊的垃圾食物却不食六畜熟肉及绿色麦谷,喝血及蜜却不喝白色的雪碧。
) i4 G* N3 O2 N9 \) |不服佛法,日日月月极作孽,掠获鹿鸭鹤雀,直接握铁戟杀戮,切赤舌,凿白骨,拔黑发,斫肉末,确实毒辣刻薄,触及法律。
5 O7 ]7 J3 B6 s$ U+ U宅植苜蓿不植菊,客室角落没竹没木亦没石。
: L8 W6 B! X, B) q/ R9 Y2 U特别渴,悒郁寂寞得哭,纳秃发妾入屋,热不沐浴,熄灭蜡烛,急摸席侧的雪白玉足。
) Q) V( M7 y- K! e  U食色蚀力,弱不敌疾,却一直觉得不值得吃药。一夕,忽卒。
% r! K0 [' h( h( [; e
: Q* l% N5 y6 v9 p2 N9 |5 P. U7 G1 S" G! J

2 Z/ U5 ]' a# g补充内容 (2020-5-12 16:47):
8 |/ _9 |/ @$ V# `( @& ~上声包一行的O应该写”保“或”饱“等,更正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沙发
发表于 2020-5-12 15:44:2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江苏
像教科书,不通俗不易懂7 l0 E0 l- ^- |& P3 y
来自安卓客户端来自安卓客户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7-3-14 17:12
  •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板凳
    发表于 2020-5-12 15:51:0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
    严实跟郭沫若有仇啊这是,,说的如此不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地板
    发表于 2020-5-12 16:04:31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江苏

    " n" A. @1 T7 x2 {
    来自安卓客户端来自安卓客户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5#
     楼主| 发表于 2020-5-12 16:10:2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正在输入……@~ 发表于 2020-5-12 15:44$ ~8 n: Y6 b- [1 A
    像教科书,不通俗不易懂

    3 Q. X% K! L* @( W9 b音韵学本身是有点门槛的,看懂需要花费一点脑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6#
     楼主| 发表于 2020-5-12 16:11:5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glandwsx 发表于 2020-5-12 15:51
    3 c$ W% F8 q5 k) o严实跟郭沫若有仇啊这是,,说的如此不堪。。。。。
    * _* ^+ x2 N/ ]$ c
    这人挺厉害的,去年还发了Nature的。这是他的博客,有兴趣可以看看http://blog.sina.com.cn/ychromosom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7#
     楼主| 发表于 2020-5-12 16:16:4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 p! Y3 L/ f/ ?3 P0 l5 D
    多谢顶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8#
    发表于 2020-5-12 16:32:21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江苏泰州
    楼主用心了
    / V8 Q1 Q5 ?: k! R. z( D7 @
    来自安卓客户端来自安卓客户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9#
     楼主| 发表于 2020-5-12 16:47:4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深蓝 发表于 2020-5-12 16:32+ Y  C. v4 g6 ^3 E8 J
    楼主用心了
    / U+ v  ^  i* D  z5 z# G4 J, l; \
    多谢顶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0#
     楼主| 发表于 2020-5-12 17:17:11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jydb225186 发表于 2020-5-12 17:07
    - x2 r/ H+ ^# l7 Y! }" y# |( N6 U+ l太深奥了,看不懂。

    8 o1 \' K5 X2 Y2 F" ]% g4 _具体哪里看不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1#
    发表于 2020-5-12 19:13:2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江苏苏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2#
    发表于 2020-5-13 06:03:1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内蒙古包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3-11-8 10:22
  • 签到天数: 3 天

    [LV.2]偶尔看看I

    13#
    发表于 2020-5-13 06:40:2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江苏泰州
    高山流水,知音难觅2 K0 \: I7 R8 l
    来自安卓客户端来自安卓客户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4#
     楼主| 发表于 2020-5-13 10:09:2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用心去愛 发表于 2020-5-13 06:40
    $ e) I, g; r; }0 T/ ?高山流水,知音难觅
    ' m9 S9 [+ {7 ^& c# p3 l
    其实这都是最基础的知识,我以为写得详细就容易懂。既然大家普遍觉得难理解那我以后就多写一些考证土词本字的贴子,减少音韵理论的内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5#
    发表于 2020-5-14 09:56:5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江苏泰州
    汪汪,汪汪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