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开心 8 小时前 |
---|
签到天数: 149 天 [LV.7]常住居民III
|
上周,#央视曝光领导视察才开门的农村公厕#窜上热搜,标题很吸引眼球,极易引发愤怒,点进去细看则是“当地的村民告诉记者,新建的公共厕所都是不提供日常使用的,只有村里有活动或领导来视察的时候才会开放”。如果说央视记者是少见多怪装外宾的话,起这样话题的人显然是对骗流量驾轻就熟的老内宾了。现实也如它所愿,引发了众人的愤怒,更加深了对基层的痛恨。当地(山西稷山县)的回应是“立即组织召开专题会议,安排部署整改工作,对全县农村公厕使用管理情况进行全面排查,切实把资金、人员、制度等长效管理机制落实到位,确保农村公用设施正常开放。同时县纪委监委对相关失职失责人员进行严肃追责问责。”其实整改很简单,立刻开放使用,拨钱雇人管理,找几个人给个处分。公厕“建而不用”,就是因为没钱维护管理,只能关门上锁,这是没办法的事情,跟那几个倒霉蛋没有关系。小厕所,是大民生,更是大难题。建厕所、改厕所伴随着人类历史,而“厕所革命”则是新词,它本是我国旅游部门提出来的,指代对全国旅游景区厕所的建设管理,渐渐地拓展到了城市厕所、农村厕所。我想,还是分别从城市、农村的“厕所革命”说起。一城市的“厕所革命”先说城市的“厕所革命”,我了解得比较多。在2013年之前,我所在的这座苏北小城,市中心仅有147座公厕(仅58座免费开放),多数收费公厕乱收费,晚上十点甚至七八点之后就不开放了,内部普遍脏乱差,经常难以下脚,每一次如厕都是在遭罪。其原因,除了管理者只顾收钱却疏于管理外,市民的文明素养也比较低,其折射的是人的心理。“一个破厕所还收费,看我不尿你一地!”“这么脏的地方,不在乎多我这一下!”“去你的大小便入池,我偏不入!”“既然收了我的钱,我想拉哪就拉哪!”当年读研时,在学校南门吃饭,啤酒喝多了一晚得上五六次,光上厕所的费用就两三块钱。实事求是地讲,我们多少有点上述的心理,实际上里面也确实臭气熏天。这就是破窗效应,也是收费导致的恶果。自2013年开始,市里决定建设、改造大量高标准公共厕所,当时的决策者认为,厕所这个东西是藏污纳垢的地方,最应该弄干净。道理很简单,人性如此,你把它当回事,人家才会把它当回事,你管理者都不把它当回事,你能指望别人把它当回事吗?以物应人、以物化人,就是这么个简单的道理。最终决定,所有公厕24小时免费开放,环卫工人随时打扫。随着十多年的建设、管理,市中心现在已有独立式环卫公厕313座,实现居住区域不出300米、主次干道沿线不出500米就有一座公厕。根据我的观察,随时走进任何一座公厕,都是整洁卫生的;像菜市场、汽车站旁边的公厕,因为人流量太大,环境会相对差一点,但绝没有臭气熏天的场面。我想,这除了要归功于环卫工人的及时清扫,也要归功于广大市民文明素养的提升,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心理的变化,“都不收费了,更不能破坏了!”“必须靠近一点点,不能跑冒滴漏!”“这么干净的地方,都不忍心弄脏了!”在满足市民最基本如厕需求的同时,还打造了一批第三代公厕(街坊公舍),普遍安装了残疾人专用坐便器、母婴护理台等;有的还配套建设了“安康驿站”,放置空调、座椅、急救包、打气筒、微波炉等设备,还有图书、报纸、热水等,供快递小哥、过路司机、环卫工人等户外劳动者临时休息、遮风挡雨。没人乱扔垃圾,也没人随地吐痰。这样的街坊公舍当然已经超越了公厕的范畴,它们是城市中一座座温馨的港湾,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标志。公厕的功能不断丰富,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表现,有力满足了市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但也有一些不好的现象,就是过度锦上添花、搞一些华而不实的东西,纯纯造成资金浪费。比如,有的公厕安装液晶面板,显示每个坑位是否有人。实际上,有没有人拉一下门就知道了。拉不动的,就是有人;即使有人忘关门了,你拉一下也没有什么尴尬的,两人四眼相对,彼此一笑,点个头缓缓关上,再说了咱们又不是极度社恐的芬兰人。谁上学时没经历过通槽冲水厕所的排排坐、排排等呢;谁又没经历过在漆黑的晚上,正准备冲上坑位,里面幽幽地传来一句“有人!”
当我们享受着随处可见、整洁卫生、功能完备的公厕时,绝不可忽视背后的真金白银。据新闻报道,市区公厕以PPP模式将管理、维护、保洁等打包交给市场(北环),每座每年接近70000元,这可比建设费用高多了。还要想着以商养厕,用公厕外墙及内部广告费、银行ATM机和自动售卖机入场费等补贴运维经费。实际上,北环在运维公厕上是亏本的,只能靠从城市保洁上腾挪找补。也就是说,市区一座公厕每年的管理费用不低于70000元。二农村的“厕所革命”我是农村长大的,我熟知农村的厕所。农村是“厕所革命”的重点、难点,而农村“厕所革命”的重点难点是户厕改造,将农村广泛使用的户外旱厕改造为室内水冲式厕所(可以是坐便器,也可以是马桶)。此外,还要求在人口规模较大村庄配套建设公共厕所。这是改善亿万农民群众生活品质的重要举措。国家先后出台了很多文件,比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关于推进农村“厕所革命”专项行动的指导意见》,各省市也都出台了配套文件,并对奖补作出了明确规定,农户基本不需要掏钱。先从户厕改造说起。首先建得困难,既然都是财政出钱,不需要农户掏腰包,为什么建设还有困难呢?一是需求不足。现在农村居民多是留守老人,用了一辈子旱厕,习惯了,觉得没必要改厕;在外工作的子女,一年到头回来几天,用不上,也觉得没必要建;还有老人认为厕所装在家里不吉利。二是舍不得。改厕有明确的验收标准,即“两入五有”(入院、入室,有墙、有顶、有门、有水、有灯),这需要单独拿出一个房间,农村的房子虽然数量多,但因户型差、空间大,所以房间很少,很难拿出专门房间建厕所;还用水、用电,一个月怎么着也得几块钱,舍不得出。三是家里没人。不少家庭举家外出务工,农忙过节时回来几天,平时都不在家,无法上门建设,实际上他们也用不到。有困难,也得建,因为政策要求全面消除旱厕,还纳入了考核。农户不需要,村里频繁劝说,隔三差五上门沟通,好说歹说答应给建了。农户不给建在家里,就建在户外,这就出现了新闻上频繁报道的“麦田里的马桶”“旱厕里的马桶”等荒诞的事情。没有单独的房间,就建在露天院子里,四周无遮挡,反正都是自家人,用着没什么难为情。还有的就是单纯放了个马桶,没水没电无法使用,就是做做样子。因为考核的重点在于建成率,有没有和能不能用是两码事。其次是管理困难,三分建、七分管,建本就困难,管更是难上加难。基层政府既要负责建,还要负责管,管老百姓家的厕所,这是对本就是无限政府的无限放大!上级来抽查,发现有的将马桶建在了床边,实际上是子女结婚后,房子不够用,觉得马桶所在的房间浪费,老人将床搬了进去。有的人家用塑料布将马桶裹起来,实际上是老人不习惯用,裹起来等子女过节回来用。有的舍不得用水电,自行将水电掐了。更有的人,马桶坏了(过了质保期),多次打12345热线找政府修,一分钱不出,认为既然政府建了,政府就该包一辈子,基层不得不安排人上门修理。上面的案例,看似极端,实则常态;看似匪夷所思,实则普遍存在。当“考核当头、不得不建”压倒“实际需求、不愿意建”,结果只能是形式主义的登场。因为在考核不达标、达标但荒唐中,任何正常人都会选择后者。当然,形式主义一旦被曝光,就会产生极大的代价,就以上面提到的“麦田里的马桶”,在引发舆情后,基层不得不自掏腰包,帮助该户将马桶转建到家中,这一来二去,工作量翻倍,资金浪费了,还被上级通报。很多媒体喜欢说部分基层政府把农村改厕这件“民心工程”干成了“闹心工程”,要我说,这的确闹心,但最闹心的还是基层的同志。再来说公共厕所。上面已经讲了,在市民文明素养极大提升之后,一座城市公厕每年的管理费用仍然不低于70000元,还有极少数人会将整团厕纸偷抱回家、用公厕的自来水洗衣服、用桶装自来水提回家使用,等等,就是占小便宜,好在这样的人极少且越来越少,否则公厕就会沦为“公用地悲剧”。那么,农村的公共厕所会怎么样呢?文明素养就不多说了,否则容易有歧视的嫌疑,但客观存在的事实证明农村的公厕确实不堪。有评论调侃说“关门上锁是怕群众进去偷肥料吗?”讲句真话,要是真能每天都有人去“偷”干净,还真是好事,起码能节省一大笔钱。因为没有地下综合管网,粪污的收集、储存、运输等均需要定期开展,这是比城市多出的成本。就以这两天上了热搜的#95后掏粪工上班开粪车下班开奔驰#为例,他说,一般的粪便清运价格是每车300元左右,一辆3立方米容量的粪便清运车,一天正常工作可以装载十车左右的粪便,每辆车外出工作需要一到两个人。每个月大概会给工人们7000多元的工资。农村的公厕,没法打包给市场,市场也肯定不愿接,只能交给专人来打扫。这个专人只能是村里的某个人,TA要与公厕长时间相伴,低于1000元/月,我估计没人想干,这可不是六七百块就可以的公路保洁。工资再高的话,又会成为一种“福利”,人们竞相争夺,夺来夺去,公厕却陷入无人管的地步,这会引起更多问题。由此可以说,农村公厕的管理成本不会比城市低多少。再来谈资金,当提到钱,就会发现没钱。基层事务面广量大,处处需要花钱,某一大类的比如涉农资金,经常放到一个盘子里统筹使用,按照轻重缓急先后使用。你说它不对吧,它确实不对,但这是没办法的事情,就跟部门职能一样,越朝上越分明,越往下越混杂,形象的说法是“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如果严格专款专用,有的事项资金明显偏多,当年花不完,来年预算就会被砍,就会出现“锦上添花后,花上再添锦”,造成资金浪费;有的事项资金明显不足,要么停工,要么再去争取。由此来看,农村公厕的花钱紧迫性显然没那么强,毕竟家家有厕所,即使是旱厕;人员流动性极低,需求也极少。但可以想象,只要完全开放,人们一定会蜂拥而至,由于缺少资金和人员管理,公厕一定会臭气熏天,到时又会因为脏乱差引发投诉和关注。因此,关门上锁是最现实的办法,在村里有活动、大量人口聚集时予以开放使用,满足群众实际需求;在领导视察时开放,应付上级需求。你不可能在没钱的情况下,办好有钱才能办到的事情(我之所以不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就是想突出“钱”这个字)。人,无钱寸步难行,政府同样如此。三我们该如何看待基层离你近的人,比如说夫妻,你不仅会发现TA的优点,更会发现甚至放大TA的缺点。基层政府的尴尬同样在此。在各级政府中,基层政府与我们接触最多最直接。做得好,是TA们应该的;做得不好,TA们难辞其咎。久而久之,在群众眼中,基层工作人员坏透了;在媒体眼中,基层是爆点新闻的重要来源;在上级眼中,基层工作人员胡作非为。基层的同志,干着最多最累的活,受着最多最狠的骂。基层当然有很多问题,但我们更要看到问题的根子所在,才能找到合适的办法来解决,而不是一棒子将基层打死。对此,我有几点倡议:基层更多一点进取心。干事创业,要么不做,做就要用心用力、做出精品,对得起这份工资,对得住组织信任。坚持政府视角、群众需求相融合,有针对性地推进工作,减少形式主义,确保把“民心工程”干成“暖心工程”。群众更多一点包容心。尽可能地不戴有色眼镜看待基层的工作人员,意识到TA们也是活生生的人,TA们履行好应尽的职责就够了,多做一点就是加分项,不能苛求TA们随叫随到、管天管地管人拉屎放屁。上级更多一点同理心。基层工作千头万绪,荒唐的背后总有某种合情合理,应体谅基层在“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中的不容易,尽量多一些帮办、少一些板子,多一些感同身受、少一些动辄则咎,绝不能每次出现问题时,就问责基层以谢天下。我建议,稷山县把问题整改好就行了,对相关负责人诫勉谈话,大的问责就不必了,不要拿工作人员祭天。媒体更多一点责任心。这里我想多说一点。政府应该接受媒体的监督,无论媒体如何刨根问底都没问题,但一定要在点子上。就说公厕的事情,你但凡有点责任心,就应该挖掘“建而不用”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不是一开始就是为了建而建?是不是没有专项资金用来管理?是不是这样的问题普遍存在?基层在保障民生方面存在哪些棘手难题?再根据这些情况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意见建议。这才是新闻工作者应该做的事情。
现场打个卡,回来发个新闻,没有追根溯源,没有意见建议,这样的工作谁不能做?我对只求爆点、只为吸睛、不求实效、不问深度的媒体和记者,以及甩锅基层的做法,是深恶痛绝的。就说我之前比较推崇的“浙江宣传”吧,在《政策执行为何有时跑偏走样》一文中,就将“违规吃喝”在各地异化为“吃喝违规”怪罪到基层头上,“一旦传导至执行末梢,却‘走样’‘变形’,甚至滑向极端。‘好经’为何会被‘念歪’?”说明基层“担当作为有偏差、结合实际不够紧、创新实干存欠缺”。不知道的,还以为“浙江宣传”是外宾呢。一天两篇文章,指点江山;10万+是常态,拥趸甚多。可多是教人做事、表扬自家,什么如何办展、如何干事、如何座谈……自家自来水异味的事情是一次不讲。现在不少新闻工作者,确实是大不如从前了,丝毫谈不上深度,只有对基层的“亮剑”,因为这很“安全”;只有对小事的“聚焦”,因为这很简单;再将基层的小事,配上歪曲了但容易吸睛的标题,便完成了一件神圣的大事。要我说,新闻工作者,如果不敢到冲突一线当战地记者,不敢到热点事件所在地开展深度报道,不敢对同级开展问政监督,就冒着这酷暑,坐在车里,拍拍街上野外辛勤工作的警察、施工工人、环卫工人、快递外卖小哥,再附上一句“哪有什么岁月静好,无非是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实在不行,不讲话也行,不会影响地球自转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