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氏兄弟投资十个亿,建设达12年之久的华丽典雅“英之园”违章建筑2025年5月27日被依法拆除,与之形成刺眼对比的是,泰州市姜堰区国企新开集团主导建设的新河家园一、二号楼违法建筑群,却十年违建不倒。这鲜明的反差,抛出一个尖锐的命题:国企身份绝非违章建筑的“免死金牌”,法治社会里,任何违法建筑都应一拆到底,任何失职监管都该严肃追责。
一、违建十年不倒,国企不能成“法外之地”
新河家园违法建筑群位于姜堰开发区陈庄东路与南京路交界处,是多幢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商铺与商品房。从2012年建成至今,它始终未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国有土地使用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等任何合法审批手续,却能“安然”存在十余年。
国企的“国”字,代表的是公共利益与法治责任,而非违法的“护身符”。《土地管理法》《城乡规划法》的红线,对国企和民企一视同仁。经开集团作为国有企业,理应成为依法合规的表率,却在土地使用与建筑审批上公然违规,这种“知法犯法”的行为,不仅破坏了土地管理秩序,更消解了国企的公信力。
二、监管层层失守,“选择性执法”伤的是法治根基
村民十余年持续举报,2023年专项投诉后属地部门承诺“补办手续”却沦为空头支票,补办流程彻底停滞……从基层部门的敷衍塞责到审批环节的形同虚设,权力的不作为甚至“放水”,让违法建筑在监管的“空窗期”里不断固化。
更值得警惕的是“选择性执法”的疑云。一边是“英之园”违建被强制拆除,一边是国企违建“屹立不倒”,这种执法尺度的差异,难免让公众质疑:是否因为违建主体是国企,就有了“特殊待遇”?若监管部门对国企违建网开一面,那法律的公平性、权威性从何谈起?政府的公信力又如何维系?
三、清除“免死金牌”,需以法治利剑斩断利益链条
国企身份不应成为逃避法律制裁的“挡箭牌”。若国企人员涉嫌滥用职权、权钱交易等违纪违法行为,必须依法严肃处理。新河家园案例中,公众期待的不仅是违法建筑的拆除、土地的恢复,更是对监管失职的彻查、对利益输送的斩断。
中央巡视组的介入,正是破解这一困局的关键。唯有通过严格的调查,厘清违法事实,明确责任归属,让每一个失职环节都得到惩戒,让每一笔利益输送都暴露在阳光下,才能彻底清除国企违建的“免死金牌”。
法治社会里,没有任何主体能凌驾于法律之上,国企亦然。新河家园违法建筑群的最终处置,将是一块检验地方法治水平与监管决心的试金石。我们期待看到,在法治的利剑下,所有违章建筑都无处遁形,所有监管失职都得到追责,让“国企守法”真正成为社会法治的坚实底色。
|
|